 |
福建农林大学的中国菌草蘑菇专家林占熺教授(右)指导当地妇女种植蘑菇。陈铭摄 |
中国专家在南非传授的菌草种蘑菇技术,已成为当地减贫和增加就业的一条新途径。
2007年10月的一个下午,南非夸祖鲁/纳塔尔省(Kwazulu/Natal)夸丁迪村(Kwatind)的妇女Nuomuhexie•Luowosi与20多位姐妹在1500平方米蘑菇棚内采摘她们亲手培植的紫孢平菇。Luowosi管理着这个蘑菇棚内的5平方米蘑菇。不足一个月的时间,她已收获了4茬平菇,累计47公斤,获利940兰特。这笔收入对这位28岁的农家妇女而言是"雪中送炭"。她需要用这笔钱买米买油,支付水电费,养活老母亲、三个姐姐和一个孩子。
手捧蘑菇,Luowosi高兴地说:"中国菌草蘑菇技术十分容易掌握。我们感谢中国专家,是他们教会我们培植蘑菇。中国专家让我们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!"
夸丁迪村是南非最贫穷的山村之一,中国的菌草蘑菇技术引进之前,这里80%的村民没有工作。为了彻底扭转这里的贫困局面,省政府把夸丁迪村设为培植菌草蘑菇的基地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,这里目前的蘑菇种植棚,可供58名女菇农使用。她们每人有两块地共10平方米,由于菌袋供不应求,现在她们每人只能种植5平方米。如果10平方米的地都种上蘑菇,年收入可达24000兰特。她们都是单亲妈妈,过去生活在贫困线下,被人看不起。种植中国蘑菇彻底改变了她们的生活命运。现在,她们脱了贫,抬起了头,脸上有了笑容。她们到60岁退休后,每月还可领取840兰特的养老金,加上种蘑菇的可观收入,生活就更加好过了。
夸祖鲁/纳塔尔省农业环境厅官员Kars说,蘑菇培植技术走进南非有三大意义:首先,农民培植蘑菇可以消除贫困;其次,培植蘑菇可以扩大就业;第三,蘑菇将使南非食品供应更加丰富。
2005年1月,中国菌草技术的发明者林占熺教授受福建农林大学委派来到夸祖鲁/纳塔尔省进行蘑菇培植技术指导。林占熺皮肤黝黑,虽年过六旬,但精神饱满。"当初选择蘑菇品种是从容易掌握、适合当地土壤气候、避免与当地品种竞争以及符合市场需求这4个方面考虑,最后精心选择了紫包平菇(俗称凤尾菇)。" 林说。
此外,这种菌草技术种蘑菇的方法简单,见效快。在蘑菇地种下菌袋后,只要按时按量浇水,一周内就可以采摘,每月至少可以采摘4茬。同西方种菇技术的成本比较,中国制作菌种的成本只有西方的十分之一,菇农投入也只有西方技术的百分之一,而产量却增加了2倍以上。
林教授认为,菌草蘑菇产业的发展将促使南非食品市场朝着植物、动物和菌物三元化良性循环转化的模式发展。
正如林教授预计的那样,南非海港城市德班的采购人员对菌草蘑菇很感兴趣。现在他们每星期进村采购两三次。村民们则主动提供品质良好的蘑菇,并由此建立了信誉,产品顺利进入了大型超级市场。当地销售人员说,南非市场蘑菇需求大,希望村民们扩大生产,提高产量,让更多的菌草蘑菇进入大城市的千家万户。
南非副总统普姆齐莱•姆兰博-恩格库卡(Phumzile•Mlambo-Ngcuka)2006年10月在约翰内斯堡与林占熺教授共进午餐。她认为,菌草技术适合南非,尤其能帮助妇女参加就业和消除贫困。她表示,南非政府会加大投入,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。2007年夸祖鲁/纳塔尔省政府已拨款5600万兰特实施中国菌草蘑菇种植旗舰点计划。
中国驻德班总领事刘彦涛说,这一项目产生了良好影响,使当地百姓受益,是中非合作的一个典范。中国政府支持更多的实用技术进入南非和非洲。
目前,林占熺带领三名助手以及自己的女儿林冬梅在山沟建立了5万平方米基地,他们还计划建设一个工厂化的蘑菇菌袋车间,设计年产100万袋,为450人提供就业机会。林打算不久在莱索托和卢旺达也建立这样的菌草蘑菇基地,让更多的非洲民众从中国实用技术中受益,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。
夸丁迪村蘑菇培植农户协会主席Paul•Cooper说:"中国专家给我们带来了希望,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,我们希望中国专家一直在这里,成为我们(南非)的公民。" |